從均值管理到差異管理

許乃威 2007/12/10

  呼叫中心一路走來,就算以美國或歐洲的角度來看,都只有30年不到的歷史,是一個很短的歷程,大部分的管理理論都很不成熟,借鏡于其它產(chǎn)業(yè)的管理理論,卻發(fā)現(xiàn)這些理論不完全適用于呼叫中心。

  其中一個最嚴重的管理難題就是,其它產(chǎn)業(yè)高度仰賴的平均值管理,到呼叫中心突然發(fā)現(xiàn)不靈光了。

  平均值管理有什么問題?

  我們先看幾個例子。

  我在1990年在美國待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當時看到美國加州有一個郡的郡長發(fā)布了一個新聞稿,說他們郡的人均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大幅提升了不少,新聞稿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表現(xiàn)這個郡長所做的功績。

  人均收入提高,是不是一個很值得大書特書的政績?人均收入提高,聽起來這個郡的居民收入提高了,大家應該都過的更好了。

  但當?shù)貓蠹堬@然不買帳,寫了篇文章去譏諷郡長,說郡長大人,本郡人均收入提高,是因為有一個人搬進了本郡啊,這個人就是比爾蓋茲先生。

  比爾蓋茲先生搬到了這個郡,人均收入當然會大幅提升,可能還提升了幾十倍不止,但這個郡的其它居民的收入有提升嗎?這個郡的人均收入提升,跟其它居民有關系嗎?

  我最近上課,常常會講一個腦筋急轉彎,有一個城市(叫做城市甲吧)人均收入是一萬,城市乙的人均收入是8千,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僅僅靠著把城市甲的一群人搬到城市乙,然后兩個城市的人均收入同時都會增加?

  這答案很簡單,就是把收入在一萬到8千的居民,從城市甲搬到城市乙,兩個城市的人均收入都會同時提高。

  是的,只要把收入在一萬到8千的居民,從城市甲搬到城市乙,兩個城市的人均收入都會同時提高,因為城市甲的人均收入是一萬,而這些收入在一萬到8千的居民,因為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所以如果搬走,人均收入自然就會提高。而城市乙的人均收入是8千,這些居民的收入高于城市乙的人均收入,這些人搬進來,城市乙的人均收入自然就會上升。

  僅僅靠著把這些居民從城市甲搬到城市乙,這兩個城市的人均收入都會同步提高,但請問,這兩個城市有做了任何的努力嗎?還是說這兩個城市都只是在玩數(shù)字游戲而已?

  我再舉一個更令人困惑的例子來說明平均值這個數(shù)字的矛盾性。

  大家覺得有沒有可能兩個座席員,過去8、9、10三個月的質檢平均分數(shù),座席員甲是高于座席員乙的,而11月這個月的質檢平均分數(shù),座席員甲還是高于座席員乙的,但是如果把這四個月的分數(shù)放在一起重新統(tǒng)計,突然座席員乙的平均分數(shù)卻高于座席員甲?

  我再說一次,有沒有可能,過去8、9、10三個月的質檢平均分數(shù),座席員甲高于座席員乙,11月這個月的質檢平均分數(shù),座席員甲還是高于座席員乙,但是把這四個月的分數(shù)放在一起重新統(tǒng)計,突然座席員乙的平均分數(shù)卻高于座席員甲?

  應該不可能吧,8、9、10三個月座席員甲的平均分數(shù)都高于乙,11月甲還是高于乙,怎么可能把四個月的分數(shù)放在一起平均,乙卻高于甲呢?

  萬一有這種可能,那我們過去在計算質檢平均分數(shù)的時后,不是全亂了套了嗎?

  甲的平均分數(shù)一直都高于乙,怎么可能把分數(shù)放在一起統(tǒng)計,卻出現(xiàn)了大逆轉呢?

  如果這有可能,那到底是甲比較好,還是乙呢?

  還是我們根本無法辨認誰比較好呢?

  我用下面這個例子來說明這真的是有可能的:

   
抽聽數(shù)
合格數(shù)
合格率
8、9、10三個月 甲座席員 40 36 0.90
  乙座席員 100 86 0.86
11月 甲座席員 20 13 0.65
  乙座席員 8 5 0.63
四個月累計 甲座席員 60 49 0.82
  乙座席員 108 91 0.84

  上面這張表,把甲和乙兩位座席員過去8、9、10三個月的質檢分數(shù)列了出來,大家可以看到,座席員甲被抽聽了40通,其中合格數(shù)是36通,顯然合格率是90,而座席員乙被抽聽了100通,合格數(shù)是86,合格率是86。

  過去8、9、10三個月的質檢合格率,座席員甲顯然是高于座席員乙的。

  到了11月,座席員甲被抽聽了20通,合格數(shù)是13通,合格率是65,而座席員乙被抽聽了8通,合格數(shù)是5通,合格率是63,11月的的質檢合格率,座席員甲顯然又是高于座席員乙的。

  但如果我們把這四個月的成績放在一起統(tǒng)計,我們會看到一個令人非常困惑的情況:四個月的累計,座席員甲被抽聽了60通,合格數(shù)是49,合格率是82,而座席員乙被抽聽了108通,合格數(shù)是91,合格率卻是84!

  座席員乙的合格率突然高于座席員甲!

  你沒有聽錯,而我沒有講錯,大家仔細的詳細看看上面這表格的計算,是的,我沒有算錯,分開來看,座席員甲都領先座席員乙,但放在一起統(tǒng)計,座席員甲卻輸給了座席員乙!

  平均值的計算,是要非常小心的,當你抽聽的通數(shù)不一樣,而兩次的平均值差異又過大(甲原來合格率是90,11月掉到了65),這時平均值就可能會出現(xiàn)上面這種可笑的情況。

  我常常拿下面這兩個例子來說明在呼叫中心平均值的計算,是拿來罰錢,而不是拿來管理的。管理是需要不斷的問為什么,而平均值看不到個體差異,問不出為什么這三個字。

  先看第一張圖:

  這是兩個呼叫中心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到晚上6點,每隔半個小時的服務水平?梢院芮宄目吹,藍色這條線,它服務水平在91到48這中間震蕩,平均服務水平是73左右,粉紅色這條線,雖然平均服務水平也是在73左右,但震蕩幅度卻小了很多,服務水平只在81到68這中間震蕩。


  要請問的是,大家覺得哪一個呼叫中心的管理比較好?

  你會覺得這兩個呼叫中心的管理一樣好嗎?

  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張圖,這是從通話利用率來看(就是座席員一天的通話時長除以該座席員一天的簽入時長):


  這是兩個座席員每天的通話利用率,橫軸是這個月從月初到月末,縱軸是通話利用率,藍色這位的平均通話利用率在70左右,粉紅色這位的平均通話利用率也是在70左右,但上下震蕩的很厲害,月初表現(xiàn)的很好,但從月中開始,通話利用率就一直明顯的下降。

  如果是從平均數(shù)來看,這兩個座席員的通話利用率平均都是70,都是一樣。但兩個人的表現(xiàn)真的是一樣嗎?

  呼叫中心過去主要的管理手段,我們稱為平均法,利用平均表現(xiàn)來進行考核。

  例如某座席員這個月的通話利用率是否有達標,就是看這個月里面,每一天的通話時長進行加總,然后除以這個月這個座席員的簽入總時長。

  平均法的最大問題,就是只能看到平均,而看不到差異。

  通話利用率這張圖是某個呼叫中心真實的故事,它的座席員每個月有固定的接聽總通數(shù)這個指標必須達成,在月初時,座席員就拼命接電話,到了月末,接聽通數(shù)的指標達成了,大家就開始拼命的小休,通話利用率就大幅的下降,造成通話利用率是月初高,月末低的情況。

  這是你要的績效管理效果嗎?

  如果你只看平均數(shù),你可以看出這個問題嗎?

  追求差異的縮小,是最小方差管理法最重要的精神,而最小方差管理法用來測量差異最重要的測量工具就是:

  標準差和離散系數(shù)

  如何使用標準差和離散系數(shù),我在前幾期的文章中寫得相當詳細,現(xiàn)在大約再說明一次。

  標準差計算方法很簡單,在EXCEL里面,只要利用“STDEV”函數(shù),選中你要計算標準差的數(shù)列,如下圖,我們要計算7月1號到30號平均處理時長的標準差,7月1號到30號平均處理時長的數(shù)據(jù),就是B2到B31這數(shù)列,只要選中這數(shù)列,按“確定”,就會得出標準差。


  如我們之前幾篇關于最小方差管理法的文章所說,平均數(shù)看不到個體差異,只知道7月1號到30號的平均處理時長是99.5秒,但這數(shù)字對管理者而言,其實是沒有辦法用來做管理的,因為管理者要做的是找出差異,管理差異,而標準差才是可以提供個體差異這重要信息的工具。

  但每一次計算平均值,因為采用的天數(shù)可能不一樣,或是采用了不同的班組來檢查,平均值都可能會不一樣的,這時如果只是用標準差來做互相之間的比較,就會產(chǎn)生不公平的情況,所以將標準差除以平均值,得出一個系數(shù),就稱為離散系數(shù)。

  離散系數(shù)是一個最重要的控制指標,最小方差管理法大量使用離散系數(shù)來測量某一個KPI指標是否已經(jīng)達標。

  最小方差管理法把離散系數(shù)分成四個等級:

  穩(wěn)定 0.1
  控制 < 0.16
  失控 > 0.16
  嚴重失控 > 0.8

  有了這四個等級,呼叫中心的差異管理,有了明確的界定,只要你把某個KPI指標的離散系數(shù)計算出來,你就知道自己目前的差異狀況是在穩(wěn)定,還是控制,或是失控中了。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質量管理之父戴明是一位改造了日本的質量大師,他卻是一位美國人,本來在1950年到1960年,日本制就等于是劣質貨、黑心貨的代名詞,日本以廉價但質量差的產(chǎn)品大量傾銷美國,讓美國人非常鄙視,但到了1980年,美國最大的電視臺NBC制作了一套震撼美國人的節(jié)目,節(jié)目名稱就是[為何日本能,而美國不能!],因為到了1980年代,美國人赫然發(fā)現(xiàn)日本制產(chǎn)品的質量,遠遠超過了美國貨,全世界都開始買日本車,買日本家電,質量盡然超過了一直在帝國大夢中的美國,而改造了日本的這位大師,就是戴明。

  可惜國內目前很少戴明的書,戴明對我的影響非常的大,他的理論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

  管理企業(yè),首先要讓關鍵指標進入控制狀態(tài),不然所有的管理手段都是無效的!

  也就是說,必須首先測量關鍵指標是否在控制狀態(tài),如果不是,首先要讓事情進入控制狀態(tài),不然就算你采取再多的改善措施,都是這里失火,這里救火,那里失火,那里救火,為何這里那里會到處失火,卻沒有找出問題的源頭,只是在事情的最末端進行亡羊補牢的補救措施而已。

  最小方差管理法認為差異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首先進行關鍵指標的離散系數(shù)測量,測量關鍵指標目前的控制情況。

  如果指標是在失控狀態(tài)(離散系數(shù)大于0.16),最小方差管理法藉用兩個關鍵圖來找出差異的來源,這兩張圖一個是常態(tài)圖,另外一個是控制圖。

  常態(tài)圖的畫法可以參考我前面一篇文章『Excel2007對呼叫中心管理產(chǎn)生的革命性影響』當中,有詳細介紹怎么用Excel來畫常態(tài)圖。

  下面這張圖是某呼叫中心平均處理時長的常態(tài)圖,我們希望常態(tài)圖是一個高峰,這代表只有一股力量在里面,如果出現(xiàn)了兩個以上的高峰,就代表有兩股以上的力量在里面,差異被這兩股以上的力量給拉開了。

  在下面這張圖中,我們看到大部分人的平均處理時長是5分鐘左右,但在8分鐘這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小高峰,甚至在10分鐘這里,出現(xiàn)了第三個小小高峰。

  常態(tài)圖可以幫助我們在指標失控時,看到這指標有幾股力量在里面,針對第二和第三個高峰應該要采取適當?shù)氖侄蝸砀纳魄闆r。

  換句話說,看常態(tài)圖的重點,就是看有幾個高峰,我們希望看到的理想情況是一個高峰,但只要指標是失控的,通常一定會看到兩個以上的高峰。

  常態(tài)圖也輕易可以看出長尾來,長尾理論最近在互聯(lián)網(wǎng)變成一個影響很大的理論,就是由網(wǎng)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網(wǎng)站(例如小區(qū)網(wǎng)站)雖然網(wǎng)民力量小,但卻是真正互聯(lián)網(wǎng)將來的主流方向。

  但在差異管理中,長尾卻是你最不想看到的,在下面這張圖中,右邊顯然出現(xiàn)了一條長尾。


  控制圖是差異管理中最關鍵的一張圖,我在下一期在專門來談。

  關于作者:許乃威 呼叫中心資深顧問 email: will_hsu@126.com

CTI論壇編輯



相關鏈接:
蕭昆龍:軟件服務化發(fā)展趨勢 以Salesforce.com為例 2008-04-18
蕭昆龍:呼叫中心人力優(yōu)化管理Verint Impact 360 2008-04-18
宏盛科技蕭昆龍:客戶服務的最新發(fā)展趨勢 2008-04-15
戴明控制圖中的6、9、12法則 2008-01-15
關鍵KPI指標的定義與參考標竿數(shù)字(下) 2008-01-10

分類信息:     運營管理專欄_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