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所有恒星一樣,太陽本身就是個巨大核反應堆,核心由氫氣和氦氣組成,透過核融合反應將氫轉化為氦,這種能量會產生向外推力。 但當所有氫都變成氦,太陽不再能產生足夠能量抵消向內引力,于是核心開始向內收縮、加熱至足以將氦融合成碳的溫度,氫融合反應則遷移至恒星外層,最終太陽向外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核心坍塌并擴大外層。
變成紅巨星的太陽也會吞沒附近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然后持續(xù)燃燒數十億年直至冷卻成黑矮星。
理論很飽滿,現實很骨感,之前我們還未看到任何恒星以這種方式吞噬行星的數據,直到最近,麻省理工學院與加州理工學院團隊終于觀察到此過程早期階段。
觀察對象是名為ZTF SLRN-2020的類太陽恒星,位于12,000光年外,史維基瞬態(tài)設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ZTF)發(fā)現這顆恒星在10天內亮度增加100多倍,接著又再次變暗,第一條線索于是出現在天文學家眼前。
團隊繼續(xù)檢查NEOWISE太空望遠鏡收集的紅外數據,發(fā)現在ZTF檢測到增亮之前,這顆恒星已在紅外光下持續(xù)發(fā)光長達9個月,事實上至今仍可見,最可能的情景是ZTF SLRN-2020已膨脹,并在數個月內吞噬了系統(tǒng)中1顆比木星質量大1~10倍的氣態(tài)巨行星,導致ZTF觀測到突然變亮。
該事件也預計噴出約 33 倍地球質量的氫、三分之一地球質量的塵埃,也許很久以后,外星人會從遠處目睹地球末日,以同樣的好奇心看待這件事。 新論文發(fā)表在《自然》(Natur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