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l要給通信貼牌?
2002/04/15
1999年7月,比爾·蓋茨秘密造訪諾基亞董事長奧利拉,希望由此打開手機市場的新格局。
微軟選擇與諾基亞結盟,看中的就是諾基亞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從而在移動通信業(yè)復制微軟的視窗神話。
奧利拉并沒有小視比爾·蓋茨的野心,移動通信行業(yè)將重演PC業(yè)變革之初的開放性之爭。這一次,奧利拉不僅拒絕了微軟,而且義無反顧地與大大小小的手機廠商結成了Symbian聯盟,研發(fā)針對移動手持設備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平臺,他們希望Symbian系統(tǒng)成為未來手機核心軟件并由此形成行業(yè)標準。
毒刺計劃
號稱“微軟啦啦隊長”的巴爾默在激勵員工士氣或訓話的時候總是特喜歡大喊大叫,其喊叫聲音量之高低與所強調內容的重要性成正比。在一次動員大會上,巴爾默居然因吼叫太兇而拉傷了聲帶,最后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場會議對巴爾默和微軟該是何等的重要。
大會的中心議題是手機,巴爾默描繪了一幅美妙的藍圖:2005年微軟軟件在手機市場占領四分之一的份額—直指諾基亞Symbian聯盟的“毒刺(Stinger)”計劃。就是這個宏偉的目標令他激動得拉傷了聲帶。當時,微軟在這個市場的占有率是零,現在還是。
無線部在微軟公司的重要地位已經凸顯。去年12月,巴爾默下令,無線部以后直接向他本人報告工作。最近幾個星期里,他對該部門更是關愛有加,令其他部門眼紅不已。
“毒刺”刺誰?
“毒刺”改旗易幟為“智能手機(SmartPhone 2002)”后,微軟攜手英特爾、德州儀器,共同打造智能手機的野心更是路人皆知。SmartPhone瞄準的是基于Web的高端無線設備,可以下載電子郵件、發(fā)送圖片、播放音樂、編輯文檔等。
傳統(tǒng)手機制造采用的都是定制設計的技術,進入門檻很高,利潤也很肥厚。微軟公司負責移動業(yè)務的副總裁Juha Christensen說:“我們的戰(zhàn)略是切實地除去制造移動電話的神秘面紗!边@意味著,如果有足夠多的制造商“捧場”,智能手機將會成為標準化的商品,借助三巨頭生產的芯片組,任何電子廠商都可以打入手機市場。屆時,無線領域將再度上演“WinTel神話”,而那正是微軟所盼望的。
但微軟的最終目標不是僅限于獲得手機的標準控制權,而是向無線廠商出售軟件及運營無線數據系統(tǒng)服務,將桌面輝煌復制到無線領域,正如倫敦一位證券分析師所說的那樣,“手機只是(微軟的)登陸點而已。”
三大難關
顯然,手機制造商對微軟覬覦它們領地的“狼子野心”很“感冒”,幾年前,諾基亞合縱連橫8家大牌無線廠商結成了Symbian聯盟,向競爭對手開放終端組件和軟件平臺。在3GSM世界大會召開之前,諾基亞還和德州儀器簽署了一份協(xié)議,提供標準化的智能手機半導體硬件和軟件工具包。
要擊敗Symbian陣營,三道難關橫亙在微軟的面前。
從技術角度來看,微軟注重操作系統(tǒng)和應用程序,宣稱SmartPhone界面友好、功能強大、應用靈活,出發(fā)點用戶希望在手機上閱讀消息像在計算機上閱讀電子郵件一樣方便,并愿意使用PowerPoint等軟件。但Symbian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那樣花哨的功能對用戶沒有實質性的吸引力。Symbian是一個框架系統(tǒng),很快也將推出處理電子郵件、日歷和消息的軟件,在此基礎上,制造商有足夠的余地創(chuàng)建自己的接口和服務。
在手機領域,微軟再一次暴露了貫有的“癥狀”—系統(tǒng)大、bug多,SmartPhone精簡模型所需要的內存和處理能力是現有手機的8倍。
就市場而言,微軟更不占優(yōu)勢。在無線戰(zhàn)場滾打摸爬了多年的諾基亞,對廠商及用戶需求了如指掌,所以,它制定的目標很實際、重效果,F在,除三星和英國的小公司Sendo之外,其他制造商都堅決地站在Symbian一邊,TI(德州儀器)對微軟顯然也并非推心置腹。即便能打通設計、制造兩個環(huán)節(jié),營銷仍是一大難,SmartPhone雖然看上去很美,但功能的實用性還有待考驗。
或許,最大的障礙還是潛在客戶對微軟的極大不信任和警惕。微軟的貪婪和殘暴在業(yè)界是出了名的,它吞食了PC最肥厚的利潤,把其他廠商留在食不果腹的邊緣痛苦掙扎。一想到手機市場出現同樣的景象,無線廠商就不寒而栗,正如一位歐洲電信廠商老總所說的那樣,“(這里的)每個人都痛恨微軟”。
雖然有幾家無線運營商和微軟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但警惕卻大于誠意,它們擔心微軟的無線門戶、即時消息、在線內容等業(yè)務會壯大起來,那樣豈不是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很多銀子流入微軟的腰包?
SmartPhone能否再現Pocket PC的風光,還是重蹈“維納斯”的覆轍,一方面要看競爭對手的搏弈力量,另一方面還要看微軟的技術實力、營銷策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
貼牌:開放的需要?
2月份法國嘎納3GSM大會上,微軟分別與Intel和TI簽定兩項協(xié)議,意味著針對智能電話的成熟操作系統(tǒng)一經推出,將為手機制造商提供從芯片和其他電子元器件到軟件所需的一切。其目的是讓手機制造商更容易地制造SmartPhone電話。
更大的懸念是英特爾和微軟在PC業(yè)的“貴族身份”。正是雙方在上世紀80年代初結盟WinTel,才得以終結了大型機時代,拉開PC業(yè)變革長達20多年的波瀾壯闊的一幕。
通信業(yè)也要Intel Inside?
英特爾追逐移動通信的腳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1999年11月,Intel收購了通信廠商DSPC公司,從而獲得了基帶芯片的參考設計和軟件技術。進軍通信業(yè),對英特爾來說最大的考驗是沒有通信行業(yè)的技術積累,這與它在計算機行業(yè)的強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毫無疑問,英特爾在芯片設計上的大轉折戰(zhàn)略,已經預見到了產業(yè)發(fā)展的歷史潮流。PC市場的逐漸飽和和無法挽回的頹勢已經影響到了Intel此前居高不下的高利潤率,通信市場的高利潤和高增長則與之形成了截然鮮明的比照。在一個計算、通信和內容大融合的年代里,Intel沒有任何理由放棄這一豐厚市場。
接下來的問題就只是平滑過渡了。2001年春,在美國舉行的英特爾開發(fā)商論壇上,英特爾更加明確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行業(yè)、四大架構的思想。一個中心,就是硅技術; 兩個行業(yè),就是計算機與通信行業(yè);四大架構,就是IA架構(Intel Architecture)、PCA架構(Personal Computing Architecture)、IXA架構(Internet eXchange Architecture)和IPF架構(Itanium Product Family)。硅技術是英特爾的立身之本,PCA架構針對的是終端用戶領域,IXA架構針對各種連網和交換設備,IPF則是向高端服務器領域的擴展。高端服務器在網絡(包括電信網絡)中有大量的應用。所以,從表面上看,IPF是IA架構的繼續(xù)深化,實際上它是英特爾向通信領域拓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通信廠商也沒有敢輕視Intel覬覦移動通信的野心和實力,紛紛開始增強自己的“計算”功能。如同Intel之于PC業(yè),在移動通信芯片制造業(yè)同樣擁有王者之外位的TI公司,主業(yè)DSP的收入占到年收入的60%左右,用戶也大都為各大通信公司。同樣在這次3GSM大會上,HP宣布了一款新的PDA--Jornada 928,采用了TI的OMAP 710,TI也希望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多媒體計算能力。又如索尼愛立信最近在歐洲推出的彩屏蜂窩電話,自身帶有照相機,索尼愛立信認為,用手機拍照后再將圖片傳送到朋友的手機上,這將是手機短信之后的又一個流行趨勢,這樣的手機甚至還可以用來看電影剪輯、玩游戲和聽音樂。
誰在祭起開放大旗?
Intel要在每臺手機上貼上Intel Inside,不得不再次祭起曾經在PC業(yè)所向披靡的開放大旗。
通信業(yè)與計算機業(yè)一個最大區(qū)別就是開放與否。20多年來,計算機業(yè)的開放進程已經深入人心,專用系統(tǒng)越來越少,開放系統(tǒng)根深葉茂。計算機業(yè)的開放離不開英特爾的極力倡導和身體力行。開放給用戶帶來了實惠,賦予更多廠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從而直接促成了計算機行業(yè)的繁榮。
相形之下,通信業(yè)現在依舊處在一種諱莫如深的封閉狀態(tài)。以手機制造為例,廠商基本上包攬了從硬件到軟件再到應用研發(fā)的全過程。串行式的研發(fā)過程要求首先選定硬件平臺,然后開發(fā)應用,之后送到制式認證機構,驗證是否符合各項全球性的規(guī)范。
由于這種制式認證機構全球只有幾家,生產廠商與認證機構可能地理上遠隔千山萬水。如果沒有通過制式認證,就要回過頭來重新進行第二輪開發(fā)。一旦硬件平臺的問題沒有通過制式認證,第二輪開發(fā)須從選擇硬件平臺開始,在原來硬件平臺上開發(fā)的應用全部付之東流。這種開發(fā)過程往往要重復多次才能通過制式認證,因此,一臺手機常規(guī)的開發(fā)過程大約需要1~2年的時間!
另一方面,對電信運營商和手機制造商來說,如果能縮短手機的研發(fā)周期,將會極大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運營商需要不斷推出新的增值服務,這樣才能吸引和留住客戶,新的增值服務需要具有新功能的手機。對于手機制造商來說,越快推出新型手機,越能占有市場優(yōu)勢,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
英特爾抓住的正是通信業(yè)的這個致命“軟肋”,以開放性為契機,撕開進軍通信業(yè)的突破口。
這一開放性的具體體現就是Intel提出的所謂PCA架構。采用PCA架構開發(fā)無線上網裝置,從根本上摒棄了傳統(tǒng)的串行開發(fā)方法,能夠大大縮短新產品開發(fā)的周期。它是一種并行的開發(fā)過程,分成3條線獨立進行。一條是通信功能的開發(fā),把與技術規(guī)范相關聯的部分拿出來放在這里,第二條是硬件設備的開發(fā),最后一條是應用的開發(fā)。3條線之間用開放的軟件架構連在一起。PCA中的各種接口全部是開放的,可向任何廠商提供。這樣只有涉及通信功能的部分需要制式認證,硬件和應用的開發(fā)都可以獨立進行,并且可以由不同的廠商來開發(fā),從而在手機研發(fā)上形成一種開放的局面。英特爾扮演的角色與其在計算機行業(yè)中類似,是開放平臺的提供商。
英特爾開放性的戰(zhàn)略思想的確擊中了通信業(yè)的要害。只要它能給手機制造廠商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就不愁缺廠商支持。實際上,一些通信廠商也看到了通信行業(yè)所面臨的開放性問題,TI的OMAP與英特爾的PCA如出一轍,其倡導的開放性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PCA幾乎相同。諾基亞也提出了引入開放性的構想。
但是IT廠商和通信廠商倡導開放性的初衷也許有所不同。封閉專有系統(tǒng)一定會給通信廠商帶來較高的利潤,從這一點來說,通信廠商某種程度上并不希望看到開放的局面。但是IT廠商既然已經選擇了開放來打開通信業(yè)的封閉之門,通信廠商必須要有相應的應對策略,它面臨的選擇是要么開放,要么繼續(xù)封閉下去。
開放的缺口一旦打開,封閉者最終將會失去市場。這一次,IT廠商是攻,而通信廠商是守。
英特爾的“軟肋”
在移動通信業(yè)要想復制PC模式,英特爾還要等待多方面的驗證,比如技術是否有足夠優(yōu)勢、能否獲得廣泛支持等。
在基帶芯片方面,英特爾依舊顯得力量薄弱;鶐酒鳛榻y(tǒng)管通信功能的關鍵技術,英特爾原先并沒有掌握,其強項是多媒體處理能力、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
英特爾的窘境也是任何一家要進入通信行業(yè)的IT廠商都同樣面臨的問題;鶐酒闹黧w是DSP,英特爾沒有采取收購的策略,而是同ADI合作,研發(fā)一種既包含微處理器又包含DSP的雙核芯片,英特爾將其稱之為微信號架構(MSA)。這項合作是英特爾征服通信廠商的關鍵,也是英特爾克服自身弱勢的關鍵。
但是,這項關鍵的合作進展似乎并不像預期的那樣順利。ADI是一家生產DSP的公司,1999年2月,英特爾與ADI開始聯合開發(fā)這種雙核結構芯片,2000年12月雙方聯手推出了在單一平臺上集成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和微控制器功能的一種新型架構,并將其命名為“微信號架構”。當時雙方預計產品將在其后的一年內上市。但是直到現在這種產品并未露面。根據今年春季IDF上透露的信息看,最終產品要在今年下半年問世。
其實,英特爾在通信行業(yè)中面臨的難點,也是計算機與通信行業(yè)的融合中所有廠商所共同面臨的難題。IT廠商需要通信技能,通信廠商同樣需要多媒體處理技能,提倡開放性則成為進入對方領地的利器。
在通信業(yè)可能走向開放的變革中,現在斷定哪些廠商能贏還為時尚早,但能準確抓住產業(yè)發(fā)展趨勢并迅速做出反應的廠商,勝算概率當然就高。但是今天的英特爾也好,微軟也好,恐怕誰也無法在移動通信業(yè)上再復制當年在PC業(yè)的輝煌業(yè)績。在一個倡導融合、合作和共贏的年代里,不同利益同盟間對于標準話語權的角逐,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兩家企業(yè)所能掌控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移動通信業(yè),已沒有人再愿意嘗試跟著WinTel不斷升級的痛苦。如果移動通信行業(yè)的開放能引導出一個群雄并起的局面,那么受惠的將是更加廣泛的利益群體。
誰更開放?
2001年11月,以通信領域的各大手機廠商和移動運營巨頭為主,諾基亞率先聯合18家廠商,宣布支持“開放移動架構(OMA)”計劃。它標志著移動業(yè)務領域對開放性技術架構的定義和實施過程的開始。而且,根據最新消息,目前,支持“開放移動架構”的廠商陣營已經增加到33家,其中不乏BEA、惠普、IBM、Oracle等領先的IT設備和應用服務供應商。
更有意思的是,作為“開放移動架構”倡導者的諾基亞公司還專門成立了擁有1600名員工的移動軟件部,以便更好地支持“開放移動架構”計劃的實施。
群雄“割據”的諸侯時代
早在幾年前,占據手機市場超過30%份額的諾基亞就率先提出了開放、共贏的構想。在它的倡導下,從Symbian的成立,到“開放移動架構”獲得33家廠商的支持,通信陣營的“開放”構想逐步變成了現實。
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力量,使如此多的廠商(甚至是競爭對手之間)坐在一起,大談“開放性架構”?
“因為當前的移動業(yè)務架構通常都基于企業(yè)內部專有結構和解決方案,移動業(yè)務也只是針對某個特定的運營商網絡或某個終端設備制造商”,安墨客說,“分割的市場,相對封閉的業(yè)務框架,很可能使得廠商每開展一項新業(yè)務,都要與運營商、內容提供商、設備供應商等移動通信產業(yè)鏈中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商談?梢哉f,這種分割的市場減緩了新業(yè)務推出的速度。”
“開放移動架構”的作用就是在一個統(tǒng)一的平臺上實行開放式的全球標準,使多數廠商能在保持個性化業(yè)務互操作性的同時,在跨市場和眾多移動終端中推行其品牌產品,將市場割據控制在最低范圍內,從而推動移動業(yè)務的迅猛發(fā)展。安墨客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當年的移動終端廠商都采用GSM一樣,統(tǒng)一的制作平臺會使新應用的開展變得簡單、快捷,使得不同的終端制造商、運營商、應用開發(fā)商能夠為用戶提供無縫的服務!
如果按照預期目標發(fā)展,眾多的提供商將能夠開發(fā)基于開放式接口架構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統(tǒng)一的業(yè)務平臺和可互操作的終端能夠造就品牌化和個性化的移動業(yè)務;而它們將由眾多運營商提供,并在大范圍的終端設備上得以實現。
安墨客闡述了移動業(yè)務市場目前的狀況和預期的發(fā)展目標(參見右表),而且表示:“在這個框架里,所有的競爭者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它們只需集中精力于自己擅長的領域,而無需擔心它們推出的基于這種架構的技術和產品能否走向全球市場。”
安墨客列舉了采用這種多廠商的統(tǒng)一業(yè)務架構的七大好處:
“開放越多,受益越多。而誰的服務將為市場所接受,將由最終用戶來選擇!卑材驼f。
開放者得天下
盡管諾基亞是‘開放移動架構’的倡導者,但諾基亞似乎并不希望 “開放移動架構”只屬于諾基亞,諾基亞倒是希望“開放移動架構”屬于它所有的支持者。
“開放移動架構”計劃宣布之初,18家支持者主要是致力于提供基于開放移動架構的產品和服務的廠商。它們分別是:AT&T Wireless、Cingular Wireless、MM02、NTT DoCoMo、Telefonica Moviles、Vodafone、富士通、Matsushita、三菱電氣、摩托羅拉、NEC、諾基亞、三星、夏普、西門子、索尼愛立信、東芝和Symbian。此后,中國移動、TI、ST Microelectronics、Openwave、阿爾卡特、AUSystem 以及TIM(Telecom Italia Group)也宣布了將逐步支持該計劃。
可是到了2001年12月,BEA、Borland、惠普、IBM、Oracle 和Sun Microsystems等IT設備和應用服務供應商也加入了這一“陣營”,宣布支持“開放移動架構”,以推動移動軟件和業(yè)務市場。當然,其中沒有微軟和Intel。
“‘開放移動架構’是否在回避微軟和Intel的參與?諾基亞對微軟、Intel、TI的合作怎么看?” 安墨客是這樣回答記者的:“只要遵循‘開放移動架構’的原則,開放的大門將為所有的廠商敞開!
諾基亞的“開放移動架構”原則包括:
為了吸引更多的廠商成為“開放移動架構”的響應者,諾基亞甚至不惜把包括客戶端多媒體信息服務(MMS) 和短信息服務(SMS)組件、WAP/XHTML瀏覽器、基于SyncML的同步引擎在內的幾種客戶終端組件提供給業(yè)內的其他廠商,甚至是競爭對手。具體地說,就是諾基亞將移動瀏覽器、智能短信技術的源代碼授權給韓國三星;與索尼建立戰(zhàn)略聯盟,共同開發(fā)可使手機與其他電子設備通信的中間軟件。
對目前已經位居手機市場頭把交椅、又以手機軟件見長的諾基亞而言,做出如此巨大的“犧牲”,究竟意欲何為?
“我們的目的不是在短期內取得收益,而是要促進應用的發(fā)展。不能不承認,軟件在移動通信產業(yè)中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重要,而諾基亞的做法無疑會促進手機軟件平臺的開發(fā)”,安墨客說,“而且,我們會把手機外觀做得更時尚、更吸引人!
依照業(yè)界現有的主要標準組織(如3GPP和WAP論壇)的規(guī)定,參與“開放移動架構”計劃的各公司將進行移動軟件的開發(fā)。該計劃還將依靠業(yè)內現有的應用技術合作。“諾基亞倡導‘開放移動架構’,向競爭對手開放終端組件和軟件平臺,這是必須要邁出的一步。它將延續(xù)GSM平臺的成功。”安墨客說。
兩種開放
既然都是“開放”,那么,來自PC陣營的開放與來自通信陣營的開放究竟是“殊途同歸”,還是會有可能演變成一場“血刃”?
業(yè)內人士分析,微軟、Intel、TI的“開放”只是基于終端的開放,具體而言,Intel Xscale的核心只是芯片級的計算能力的提高和對手機功耗的有效控制; 微軟要做的也僅僅是使手機終端操作系統(tǒng)具備互操作性。但是,就整個移動通信行業(yè)而言,僅僅在終端上實現開放是遠遠不夠的,至少,通信行業(yè)需要的是以運營商為首的大客戶的支持。相形之下,來自通信陣營的對整個架構的開放則更為“徹底”。
而“開放移動架構”將為移動互聯產業(yè)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都帶來益處。諾基亞三月份剛剛發(fā)表的《開放移動架構白皮書》中指出,“在技術實現基礎是基于標準的并且是開放的完整、統(tǒng)一的大市場中,移動運營商、IT 基礎設施供應商、終端經銷商和應用開發(fā)商都將受益!
白皮書中更是明確指出,“有四個重要因素將對未來的移動業(yè)務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們是:應用開發(fā)環(huán)境、接口、終端結構及業(yè)務平臺結構!倍@四個因素都基于被業(yè)內所公認的開放式規(guī)范和標準。諾基亞對有關這四個重要因素的“開放”進行了如下闡述:
一是開放式應用開發(fā)環(huán)境。它基于可行性技術(如WAP2.0/XHTML、Java技術、MMS)及其他開放式移動操作系統(tǒng)的持續(xù)開放的共享接口;
二是開放的終端/網絡接口和用戶/服務器接口,它基于開放式標準的連接中間件,并以可行性技術(如MMS、DRM、WAP及SyncML)為基礎;
三是開放式終端結構,它面向互操作業(yè)務的開放式API,它以諸如XHTML、Java技術及其它開放式移動操作系統(tǒng)為基礎;
四是開放式業(yè)務平臺結構,它基于可行性技術(如XHML和Java技術)的開放式模塊化業(yè)務交付平臺,能為多供應商環(huán)境提供互操作性支持。
如果還不能據此斷言兩種“開放”的“發(fā)展前途”的話,那么,不妨回憶一下IT陣營從PC到互聯網的發(fā)展歷史。PC是從個體發(fā)展到聯網,演變成一個復雜的整體,對共享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存儲容量的“力不從心”;而手機的應用是以網絡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手機最初也只不過是麥克風、耳機等的結合,是通信網絡的更新決定了從核心到終端的整個系統(tǒng)的應用的發(fā)展。人們可能見到過自行車存車處的老頭兒用手機打電話,但是,讓他們用起PC來可沒那么容易。從這點上看,IT廠商進軍通信的前景似乎蘊含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TI OMAP 開放移動信息終端業(yè)
3G是移動通信發(fā)展道路上一個美麗的境界,它的美麗在于極大的帶寬使許多無線Internet應用能從夢想走向現實,移動通話及上網設備將呈現品種繁多、異彩紛呈的局面。為了搶占市場先機,很多公司都紛紛出臺了應對策略。TI作為DSP的領先廠商,在無線通信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攜現有優(yōu)勢捷足先登,適時推出了開放式的OMAP體系結構。
OMAP倡導的是一種開放的觀念。PC行業(yè)經歷了從縱向轉變?yōu)闄M向的過程,現在整個行業(yè)具有一種開放的特點,微處理器、操作系統(tǒng)、應用軟件、機箱、主板、集成等,都有相應的公司各司其職,大家只要遵循開放的接口標準就行了。PC行業(yè)正是在這種橫向的開放環(huán)境下獲得了欣欣向榮的發(fā)展。而手機行業(yè)現在還是縱向封閉式的運作模式,制造商從硬件、軟件、設計到電路板,從頭做到尾。第三方軟件開發(fā)商由于得不到開放的接口標準,無法為這些手機開發(fā)應用程序。OMAP的宗旨之一就是希望促成手機制造行業(yè)向橫向結構的轉變。
另外OMAP體系結構的提出,也順應了技術發(fā)展的大趨勢。隨著2.5G、3G的逐漸流行,TI發(fā)現,原有的體系結構已經不能滿足未來高速數據的需求。將來的應用如視頻、移動商務的實時加密、全球定位等,用現有的體系結構已經應付不了了,新形勢呼喚新的體系結構。TI的OMAP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構成OMAP體系結構的核心產品是ARM9微處理器和C55 DSP。ARM9和C55的內核做在一塊集成電路上,這就是TI的雙核式架構。雙核式架構是TI在1995年率先提出的。通常微處理器的控制能力非常強,但功耗較高,而DSP的運算能力非常強且功耗低,讓它們分別承擔自己擅長的工作,并將其內核做在一塊集成電路上,既可以讓它們各盡其用,降低功耗,又可以簡化電路板的設計,排除信號干擾。雙核式架構一經提出,迅速得到了各大手機廠商的認同,并一直沿用至今。
對于將來移動信息終端的多樣化,TI的應對措施是,在整個框架里面提供了很多新的語言、新的指令集等,以適應不同的應用需求。另外TI在OMAP體系結構下,已經提供了高級語言編程環(huán)境,這樣可以大大方便DSP軟件的編寫。以前編寫DSP軟件需要對DSP本身非常了解,編程語言全部是匯編語言,編程工作非常復雜。TI現在提供的C語言開發(fā)環(huán)境可以一改這種困難局面。
從OMAP獲得各行業(yè)廠商的支持情況也可看出TI的優(yōu)勢。目前,主要的硬件支持廠商有Sony、Sendo、Ericsson、Nokia、Handspring等,軟件廠商有Microsoft、Sun、Symbian等。目前支持TI OMAP的獨立應用軟件開發(fā)商已經達到了400家,其中包括Real Networks、MP3.com、GeoVector、加密產品廠商等。
計算機世界報 2002/04/15